昆明白癜风专科医院专家介绍儿童白癜风饮食搭配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20523/10877096.html

回忆秋季出游

美好邂逅

醉美秋天收拾行囊一起旅行

车程已持续了四个小时之久,朦胧睡意间,眼前晃过的山林愈发青翠。深秋,本该满山黄叶的时节,这接连的马尾松和檬子木却依旧生机勃勃。从海拔米的筑城到海拔米的肇兴侗寨,从高楼大厦环绕的黔中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的贵广交接处的小村落,沿途公里,遥遥闻到嗅见米酒香气。

01

俯角观赏侗寨,洞悉边寨年华

城市快节奏的生活,熙熙攘攘的上班族,夜半的灯光璀璨,与山林间的安宁闲适,岩居川观和莺声燕语大相径庭。轻踏石子路,歌声飘入耳,水声潺潺,缓缓淌过风雨桥。听桥边浣衣的老妪哼唱着侗族琵琶歌,观赏着风雨桥边建筑的檐角飞翘、宝葫芦顶。老妪说,桥边亭子状的建筑是鼓楼,古时黔地多匪患,侗寨的百姓为了逃离匪患的迫害和近代军阀的杀戮,就用这鼓楼传递消息。后来啊,改革开放,为了提高侗族人民的思想觉悟,就把这些鼓楼命名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团”。团下围坐着不少翁妪,侗家人的吊脚楼由竹搭建而成,透气性强,防火性差,为避免走水,老人们就在这里生起火盆,聚在火盆旁谈笑风生。

两山间的冲积扇孕育出肥沃的水稻土,一群陆白子孙来到这里安营扎寨。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里,逐渐有了人类繁衍的痕迹,这些人类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坐拥了如今规模最大的侗族村落。在距离肇兴侗寨不远处有个面积小许多倍的堂安侗寨,这旧时的鼓楼恰恰能让肇兴和堂安的两处村寨紧密联系起来。兵戎相见时,牛角号声响起,老弱妇孺越过重山,青壮小伙抄起大刀冲下山去同匪患殊死拼搏。这方有难,那方支援,相隔40余里地,两位寨老拼尽全力将两个村寨的距离越拉越近,每一任寨老的使命仿佛只剩下守护两寨团结与安宁。

02

轻踏白水念筑城,巧夺天工筑梯田

顺着肇兴侗寨的白水河,走了约四十分钟,烟雾缭绕,古朴神秘的边寨风光与青山秀谷融为一体。黔地的妙处就在于其四时之景不同,水边草木泛着清晨寒露,在曙雀映照下,熠熠生光,倒影河水,浪花竟从珍珠白渐变为缃色。

见此状,我便想起了筑城的南明河。南明河是乌江的支流,源于河沙坝,经尤爱溪,接罢古水,注入四方河,流向五眼桥,贯穿整个城南。南明河畔有一古楼,曰甲秀楼;有一林园,曰翠微园。我忆起王训在《南庵》中曾为翠微园走墨:“深院落花无客扫,空门掩月有谁敲。”吴达善任云贵总督时留下:“为寻胜地一登楼,四面云山尽入眸。多少春光题不出,栁烟轻宕小桥头。”连徐霞客和王阳明泛舟南明河,都禁不住驻足瞧一瞧这钟灵毓秀甲秀楼和林影浮空翠微园了。

当然,那是明清时期的南明河。随着城市的发展,昔日能直接饮用的南明河水早已变得污浊,早年前就变得黑绿,直到前些年月大兴清污疏浚工程方能云蒸霞蔚、桃蹊柳曲。

相比之下,我更欣喜这“白水台前初惊眼,悬流真作白玉注”。自然之色,非侗家莫属。

白水河是堂安梯田作物的命脉,与全国许多地方的梯田不同,堂安梯田并非泥土筑成,而是用巨大石块堆砌而成。六七十度的陡峭山形,加之云贵高原稀薄的土层,侗家人难以在此耕作。尽管如此,他们并不屈服于这喀斯特地貌,他们借着这令人为难的山石,一点点开垦出这平整田地来。

孟春,山空雨落,水寒烟淡,白水河涨潮,点点浸润土层空隙,油菜花漫山遍野,稻影斑驳,孩童笑声琅琅响彻山谷。

仲夏,“青草池塘处处蛙”的田园画卷在此处铺展开,蟋蟀与青乖子在稻田间鸣唱。

深秋,金黄满山留不住,唯余秸秆作新肥。水稻花开灿烂一时,留给人们的只剩下空空如也的田地。

03

刺绣蜡染颜色好,田鱼弄笋民族情

从堂安侗寨返程之后,我拜访了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陆金花女士,她向我全面介绍了整个侗寨。她的竹楼里挂满了布料,清风徐来,板蓝根的芬香浸染了棉布,蛋清提亮。从梭子飞舞咿呀作响,到石臼捣烂板蓝根,汁水湿润了棉布,放入竹篮送至白水河漂洗,棒槌声砰砰满山林,再悬置在横竹竿上,吸收日月精华,淋上蛋清,再漂洗晒干,交由心灵手巧的侗家女刺绣蜡染,侗家锦绣每户人家历时一两年只能造出几匹布来。布难得,耗时长,价贵,侗家人要好些年月才能裁制出一套完美的新衣。

纵使清嘉庆年间《黔记》赞扬侗家刺绣:“黎平侗锦,精甲他郡”。但侗家刺绣仍以锦屏的最为著名,引针穿刺,为“盘轴绣”与“滚边绣”。秦汉时期,黔地称“南蛮”,这里的“蛮”便是侗家了,故《后汉书》作:“蛮好五色衣服”。现如今,彩线不止五色,已有红、绿、蓝、紫、黄、白等多种颜色。侗家刺绣多为几何纹和花草纹,均取材于山水自然,给予夸张和想象,挑花、跳针后着与身上,便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

侗家蜡染则是另一套工序。先用笔在纯净的白布上勾勒双线图案,再用高温融化的白蜡涂于两线之间,待白蜡凝固,送去染坊,白布与板蓝根汁液结合,辅之各种纯天然染色剂,或呈乌黑,或呈藏青,或成靛蓝。洗涤后,白蜡脱落,原被涂上蜡的地方变成了白色的图案。

在侗寨,每当家中喜得千金,当家主母便开始张罗起女儿们的嫁妆。从女儿出生到女儿出嫁,家中织布机的咿呀声从未停歇,女眷们握着绣花针在油灯下刻着对新“腊北”的爱与祝福。

侗女出嫁,嫁妆极为丰厚,除田地房产外,衣裙被絮,金银首饰,鸡鸭牲畜,农耕器具不计其数,当然还有我刚才提到的刺绣蜡染。这般庞大的开销,可能会耗尽普通庄稼人半辈子的收入,重男轻女的思想就此延续至今。

月出东山,陆女士引我到当地的饭店去,毫无意外地一间竹楼。老板上了一道侗族腌鱼。适逢田鱼捕捞季,将熟糯米与辣椒粉混合,层层叠放到涂满盐巴的鱼片上,放置木桶中密封发酵。一整套流程下来,田鱼变得甜辣开胃。鱼后小菜是干笋炒腊肉,对于春笋而言,冬笋的口感更加细嫩,侗家人十月中旬开始,就忙碌于到后山竹林采挖冬笋,配上年后风干的腊肉,竹笋、竹林和竹楼下晾置的腊肉,入口竹香沁人心脾。

丝竹吉他清悦耳,酸汤生津人难忘

在侗寨歇了一夜,除了侗家姑娘在礼团下的歌舞声和芦笙、牛腿琴的交响乐,只闻得小酒馆里音乐人吉他曲下的伤感与忧愁,以及空气中弥漫的令人生津的酸汤香味。

黔东南以苗、侗两族为主,且喜食酸汤,这酸汤的做法与外地用小番茄制成的酸汤大相径庭。苗族的酸汤是乳白色的,用米汤或淘米水存于密闭容器内自然发酵。侗族的酸汤是橘红色的,侗家人将山地番茄、红辣椒、花椒、木姜籽、薄荷叶等配料混合存放于土坛瓦罐中。黔菜的调料中离不开红辣椒和木姜籽,侗家人的饭桌上更是离不开红辣椒和木姜籽,烹制酸汤时放入当季田鱼和毛毛菜,浓香四溢,独具特色。

旦日,我告别这侗寨的酸汤香气,踏上归途。临行前,我又去了风雨桥,桥边有一小店,装修简陋,本以为没什么趣味,谁曾想到在这里,我会买下一位老婆婆亲手制作的侗家刺绣香包。香包里的料子是荷叶与艾草,最原始自然的香料。

捧握香包,我想,只有远离了城市喧嚣,才能静下心来做着刺绣、蜡染这样费工夫的活儿吧。城市发达,人心却浮躁,人内心深处原汁原味的东西早就不知去向何处了。侗寨依山傍水,交通闭塞,却又能够使人心返璞归真。究竟是物质条件优越的城市好,还是男耕女织的乡村好呢?我不做评判,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END-

文字

墨绿抹抹

图片

墨绿抹抹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yy/10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