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使用指南
气甚芳香,味辛辣而麻舌,习惯以此为通用正品。《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伤寒论》人6方次,《金匮要略》人16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3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治“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咳、胸满”者(十二)。 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 以上六方,“咳”者4方,“寒”者2方。凡治“咳”方,细辛配姜、五味子。治“寒”方,细辛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所谓“寒”,除表示局部寒冷以外,尚是仲景对一种特定证候的概括,如“服汤(小青龙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十)。提示“寒”必有口不渴、小便色清、大便自利、腹痛身痛或骨节冷痛等。而“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最简方(3味):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所谓少阴病,即“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而蜷”();“小便色白”()者。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十)。据《金匮要略》“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十)之说,可见本证尚有“恶寒”和“不欲食”等证。可见,“恶寒”也是细辛的主要主治。 次简方(4味):赤丸赤丸治“寒气厥逆”(十)。“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所谓“寒气”,是胸腹冷痛之谓。其理由有二,第一,赤丸中的细辛、乌头多用于疼痛。如治胁下偏痛的大黄附子汤中就有细辛、附子。第二,赤丸方后服法有“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四),所谓的“知”,就是疼痛缓解之谓。《金匮要略》中因“不知”而稍增加的方剂,尚有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九)的乌头赤石脂丸与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十)的乌头桂枝汤,此两方的适应证都是疼痛。于此可以推测,赤丸所治之证除手足厥冷外,应有胸腹疼痛。同时提示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加味方: 真武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真武汤条下有“7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桂苓五味甘草汤条下有“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十二)。可见干姜、细辛、五味子用于“咳”。此与最大量方中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证用法相同。 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二十)。吐为半夏主治,痛为细辛主治。 防己黄芪汤条下有“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二)。陈寒,即久寒;下,指腰以下。下有陈寒,即腰以下经常冷痛的意思。 ●仲景方根 细辛附子:主治身体痛或腹痛见恶寒者。如恶寒无汗者,加麻黄,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如腹痛而大便秘、食欲不振时,加大黄,方如大黄附子汤;如胸腹痛甚剧时,附子改用乌头,加半夏,方如赤丸;恶寒、全身困重、心悸气短而脉缓者,加麻黄、桂枝、甘草等,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细辛干姜五昧子:主治咳逆上气而痰多清稀者。如喘而胸满,恶寒者,配麻黄、半夏等,方如小青龙汤;如喘而腹胀、舌红有汗者,配麻黄、石膏、厚朴等,方如厚朴麻黄汤。如咳逆上气而心悸动者,配茯苓、甘草,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如全身困重、腹痛、腹泻、浮肿而兼见咳逆上气者,则配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等,方如真武汤(加减)等。 细辛桂枝当归芍药甘草:主治恶寒不渴而四肢骨节冷痛或头痛、胸痛、腹痛者。方如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药证发挥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所谓恶寒,指患者恶寒喜暖,四肢厥冷,患者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人骨、全身拘急不适。所谓不渴,指口不干渴,唾液清稀且量多,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笔者称为“细辛舌”。以上为使用细辛的必见证。或咳者,痰液清稀量多,或多泡沫,或有清涕如水;或厥冷者,则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或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以及咽痛、齿痛、目痛等。 细辛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液必清稀;治疗四肢厥冷,多配当归、桂枝,其舌质必淡红;治疗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细辛主治与附子相似,两者均用于恶寒而疼痛者,但附子能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细辛更萎靡。 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多用2~3两。人丸散剂量小,仅1两。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者也是细辛末。但对此,后世许多医家也有不同意见,如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有这么一段话:“宋元{;占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但从仲景用药来看,细辛粉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入汤药。另外,从仲景细辛配伍来看,配附子、乌头量小,多在2两以下,如真武汤仅1两;配干姜、桂枝等则量大,多为3两。 细辛适用于恶寒口不渴者,如身热汗出口渴者,舌红少苔者,干咳无痰咽痛者,四肢厥冷而心胸烦热者,细辛当慎用。 ●常用配方 ①细辛9g干姜9g五味子6g茯苓12g甘草9g(《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应用: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等见恶寒不渴而咳喘、痰多清稀者。大便溏、舌苔白滑有齿痕者尤为适宜。 ②细辛6g川芎lOg麻黄6g附子10g(《普济方》细辛散) 应用:本方主治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一些神经性头痛、脑病可用之。 ③细辛9g当归9g桂枝9g白芍9g甘草6g通草6g大枣15枚(《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应用:头痛、关节病、冻疮、雷诺病、痛经、心血管病等见局部疼痛、遇寒冷加重、舌淡苔白、脉细者。 ④细辛9g干姜9g五味子9g麻黄9g甘草9g桂枝9g半夏12g芍药9g(《伤寒论》小青龙汤) 应用:本方是温性平喘剂,适用于咳喘而浮肿,且痰涎量多而清稀者。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花粉证等可用之。如患者瘦弱、心悸者,可去麻黄。 论治备参: 1.细辛,以气为治。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一说本品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2.《千金方》治目鼻口耳病用细辛者甚多,但临证选用,尚需别择。观于目病,由劳者、息肉生者、有障翳者、有赤白膜肤者、生珠管者,皆不用;眼暗者、泪出者、眦赤者,多用之,则目病用细辛有去取矣。鼻病生息肉者、衄血者皆不用;鼻塞者、鼻鼽者多用之,则鼻病用细辛有去取矣。又口病惟口臭、齿痛多用之,耳病惟外治多用之,则口病、耳病用细辛也可有所遵循。3.仲景方中细辛主治胸胁、心下宿饮停水所致的咳逆、胸满、胁痛、心下坚大等症。4.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其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其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5.凡用细辛,看监制,看包罗(指配伍),有了监制和包罗,纵然多用不生波。6.细辛佐姜、桂,能驱脏腑之寒;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佐独活,能除少阴头痛;佐荆、防,能散诸经之风;佐芩、连、菊、薄,又能治风火齿痛,散解诸郁热,甚验。又本品同石膏,治阳明火热上攻齿痛;同黄连等份为末掺之,治口舌疮甚效。一说细辛佐升麻而齿痛捐,共辛夷而鼻渊住。7.一味温性药,有的医家视之为凉药,殊觉不可思议。如细辛,华佗的弟子李当之则说它“小寒”。李时珍常用细辛治疗“口疮喉痹诸病”,而这些病证热性倾向居多,细辛可作凉用,说它“小寒”,也就不为无见了。李当之说细辛“小寒”,也许是针对其能清浮热、散郁火而言。若实热用细辛,则殊失李氏之本意。8.某些癌症患者配用大量细辛,在止痛消癥方面有较好疗效;在补肝益肾药中配伍细辛还可以增强补益功效。9.细辛治咳,每与五味子、干姜为耦。10.感冒后久咳不止,咽有痒痛者,可在辨证方中加入细辛、玄参,取细辛温散风寒,玄参利咽润燥。11.细辛用治偏头痛效佳。偏头痛反复发作,数年不愈,头部怕冷喜暖,脉沉细者,多不仅是风寒为患,而是肝肾经气虚寒之象,用细辛配熟地、白芍、山萸肉温补肝肾,方能收效。若偏头痛伴头晕,痛侧面部麻木者,是兼内风上扰,用细辛当佐天麻、钩藤、白芍等以平肝熄风。又顽固性头痛证属阴虚者,用沙参45克,天冬、川芎各10克,细辛15克,水煎服,疗效甚佳。12.细辛、酒大黄,为寒温同用之配伍。细辛辛开散郁,大黄清热泻火,两药相伍,辛散苦降,一温一寒,相反相成,而无燥烈伤阴之弊。临证用治肝旺火郁,风火上扰之头痛,有良效。13.细辛温通阳气,用之最宜,治心率缓慢病人,可以细辛为主,结合辨证(气虚者合保元汤,血瘀者合四物汤及丹参饮,气阴虚者合生脉饮等)治疗。细辛开始用10克,一般用12~15克,煎服。患者服药后多于1小时半左右起效,心率有所增加,3小时后心率又渐减缓;有的病人感阵阵燥热,旋即消失。但细辛对有“房颤”及心率时快时慢者不宜,往往引发“房颤”或自觉心中慌乱不适。若病人有此反应者,则不用细辛,改用人参9克,心率亦可稍有增快,且结代脉亦可改善,惟久服人参,代价昂贵。14.用细辛治心动过缓,是取其之动能,使之鼓动心阳,加快心搏。然而,细辛并非温补心阳之药,故若心阳已衰败者,则其无回天之力,用之反耗心气,使心阳益衰。用细辛提高心率必须在心体、心血基本完好,心气力弱,但尚能振奋之际,始为合拍。同时,也并非单靠其一味药之力而当有辅佐之品。辅佐之剂有两类,一类是助心阳、通心脉之品。助心阳药如附子、黄芪、党参等;通心脉之剂如麻黄、川芎、瓜蒌、威灵仙等。另一类是祛痰浊、化瘀血药物。痰浊扰心而见脉迟者,可取二陈汤、菖蒲郁金汤为伍;若为瘀血痹阻而使心阳失展者,可选失笑散、桃仁四物汤相参。15.用细辛为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四类心率过缓病人,有较好效果。细辛先用3克,以后逐渐增量,每2~3日后加1克,加至6克后可常服一段时间,部分病人用至9辛也未见有中毒现象。16.对阳虚型心绞痛,用细辛6~8克合益气活血之品,能减少或防止心绞痛发作;对病窦综合征属虚寒者,重用细辛10~15克,配合益气活血药,心率可逐渐提高到正常范围。17.病重而见呕逆不止常为胃气衰败之象,治疗颇为棘手。临证遇此,可用细辛6克,丁香3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以柿蒂15克煎汤送服,多有效。18.细辛有“辛以润之”的作用。大便秘结者不加细辛或用量过少则肠道不润。细辛(与附子合用)能使久处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泻下的作用,其用量少则6克,多则9克。又治疗风秘、冷秘,常以本品5克加入辨证方药中,收效亦著。19.癫痫持续发作,常在辨证方中加用细辛5克,水煎服,可逐渐达到稳定状态,而解除连续发作之苦。20.细辛不仅能温阳散寒止痛,而且还有暖肝熄风的作用。用本品6~8克,与养血柔肝之品同用,治疗帕金森病,屡见功效。21.治三叉神经痛,细辛是常用药,每用3克,配合白芷、川芎、制川乌煎服,在发作时有止痛作用。痛缓解后,可以细辛小剂量,与活血化瘀药同用。一方用细辛5克,配生白芍50克,炙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有效。22.治中风不语,宗“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之说,于地黄饮子(治中风不语之良方)中加细辛3克,冀其入下焦以激发肾气,达上焦而宣发肺窍,肺肾一气贯通,故言语自出。23.治乳腺小叶增生,胀痛有块,活动度好,于月经前为甚者,可用细辛20克,山柰10克。共研细末,以凡士林拌和成软膏,摊于布上,覆于乳腺痛肿结块处,罩以乳罩,隔2日换药1次。24.治疗跌打损伤,35例在服活血化瘀药中加入细辛6~9克,20例单服活血化瘀药。结果发现,前组患者疼痛减轻快,瘀肿消退亦快。25.治经行音哑,在辨证调经药中,加细辛少许,以通少阴之阳,大有巧思,且有良效,可学可法。26.细辛能散风而达于目,治疗眼涩痒痛、羞明难开、迎风流泪等顽固性眼病经久不愈者,用本品4~6克,伍以川芎、菊花、石菖蒲、密蒙花等治疗,不仅能改善症状,且可提高视力。27.临床上对舌苔厚白腻者,加用细辛5克煎服,可使苔净、纳增。细辛辛温香窜,不宜久煎,以后入再煎5分钟较佳。28.患口臭者,用细辛适量含之多效。29.仲景方用细辛,多与他药等量,如小青龙汤中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当归四逆汤中的当归、芍药、细辛,均为相同剂量,这样疗效方著,若减量,疗效亦减。30.凡咳喘、泄泻、痹证等属脾肾阳虚寒湿重者,细辛可用15克左右,但阴虚火旺者忌用。本品走窜开滞,功能通阳气、散寒结。临床除用于上述诸病外,对于某些顽固性疾病,如红斑狼疮、荨麻疹、湿疹等,也都可在辨证基础上加用,常有卓效。有些患者服用大剂量细辛后,有全身烘热、口干等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就可自行消失;也可酌加生地、白芍等品,以制其温燥之性。31.临床对一般轻症及年老体弱者、儿童、产妇都不应过量使用细辛,尤其是作丸散剂直接吞服,更应牢记“细辛用量不过钱"的警语,以确保用药安全。对阳虚外感、寒痰喘咳、寒厥肢冷、寒痹腰痛、胸痹心痛脉缓等危重急证,可以突破常规剂量使用,即药有病挡,“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在没有充分根据和实际应用经验时,仍须避免盲目过量使用。细辛有效成分是甲基丁香酚,有毒成分是黄樟醚,后者挥发性强,长时期煎煮,则有毒成分大大下降,而不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故大剂量细辛入汤剂,宜先煎30~60分钟为好。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yy/10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糖尿病下肢麻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