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

中医

艾灸

拔罐

刮痧

药浴

气血充足百病不生

气血不足百病生

当先补脾

气血为生命之本

中医认为,

是人体健康的标志之一

气血充足都被看作

从古至今,

为何要传承中医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顺应四时、形神兼顾、阴阳平衡等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与日常生活结合

所谓中医药养生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方法。中国的中药文化以独特的哲学思维、系统的基础理论、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人文色彩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形态之一,又是传统文化的巨大发展空间。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应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

如何深入人心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把握受众心理和传播规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中医药,增加中医药文化的趣味性,让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

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味中药,到底是山茱萸还是吴茱萸呢?根据诗中描述,九月已经立秋,天气寒凉。吴茱萸是一味温里药,用于胃寒、脾胃虚寒等病症。而山茱萸是一味补虚药,主要是补肝肾、精血,用于精血不足等病症。

由此推断,此处的茱萸是指吴茱萸。如果把这样的内容植入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知识竞赛之中,寓教于乐,很容易激发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比如,把中医药文化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让很多年轻人对中医药产生了浓厚兴趣。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挖掘中医文化经典的“宝库”,把中医文化应用于日常生活。

从娃娃抓起

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从娃娃抓起,持续开展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中医药文化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例如,我国组织编写了《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旨在让中小学生在整体观念、君臣佐使、辨证论治、阴阳五行、药食同源等中医思维的影响下,形成正确、客观、科学的中医药文化认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使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

张伯礼院士为教材作序,并开宗明义道出这套教材的初衷:“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中医,而是了解中医基本观念,掌握一些养生保健知识。把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适应自然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END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

我们要自觉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yy/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