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糕粑稀饭

(图片来源网络)

糕粑稀饭是由“糕粑”和“稀饭”组合而成的食品,还加上了用玫瑰酱调制的玫瑰水,搅拌均匀,芳香清淡,甜而不腻。相传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一对夫妻逃到青岩古镇,也带来了令农家人大开眼界的宫廷美味——糕粑稀饭。

铜仁糖麻圆

(图片来源网络)

糖麻圆也被称作为麻团。在从前的铜仁,糖麻圆是常见的路边摊小吃,口感软糯,再加上芝麻的清香,味道香甜,很受本地人及游客的喜爱。

沿河糯米包子

(图片来源网络)

糯米包子,用糯米粉做皮,冰糖、芝麻、花生碎屑、肉哨子,少量柑桔皮细末为馅,蒸熟后滋味丰满、甜香鲜酥。吃时最好用碗盛着吃,以免油馅漏掉。糯米包子,于民国时期得名,在贵州民间亦称为糯米团。趁乌江运输之利,饮食业亦空前繁荣,故民国时有王尚贤的糯米包子、冉隆平的荞面、董老汉的油饼子、大席场老婆婆的糯米糍粑之说。

思南花甜粑

(图片来源网络)

花甜粑是贵州思南土家族独有的美食,因其制作工艺独特,味道甜美而享誉四方。花甜粑便于储存。待蒸熟的花甜粑凉透后放在水缸里用清水浸泡,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农忙季节。花甜粑里折射出了独特的文化,反映了思南土家族的原始图腾意识,蕴含着丰富的祈福意愿和伦理观念文化。

黄粑

(图片来源网络)

又名黄糕粑,是贵州非常有名且颇有特色的食品。贵州黄粑是贵州省遵义市南白镇的一种汉族传统名优小吃。主要原料为大米和黄豆,成品焦黄,呈块状或圆柱形,可生吃、油炸、蒸等,口感细腻酥软,香甜可口,在贵州很受欢迎。黔中的清镇市一带也有类似的小吃,做法基本一致,也称贵州黄粑。在贵州,黄粑不为某地所特有,在各处几乎都可吃到。吃得多了广了,倒也就有了对比———其中以黔北遵义的南白镇黄粑和黔中贵阳的清镇黄粑为佳。前者个头颇大,有如旧时的方枕,按一指宽片片的切开,吃起来实在让人朵颐大快;后者个头见小,约摸一拳大小,更适合于自各儿一“粑”在手,自得其乐的细细品味。

糯米饭

(图片来源网络)

说起糯米饭,南方胖友们肯定都不陌生!

温州糯米饭的标配是油条块和肉碎汤,江南地区的糯米饭团内会包裹肉松榨菜,广东糯米饭会拌上香菇虾米,云南的竹筒糯米饭别有几分清香……

当然,还有贵州的糯米饭,因“滋味丰富、配料繁多”而深受人们喜爱。贵州山多平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农田往往离家较远。

早期,山民们外出干活,不便返家。糯米便于携带、可以抵抗饥饿,于是就被捏成了团子,饿了随时拿出来吃。

(图片来源网络)

据《黔南职方纪略》载:“黑苗,食惟糯米,舂之甚白,炊熟成圈,以手掬食。”清人刘韫良《牂牁苗族杂咏》中亦有“饭颗香炊玉满盆,全家团地作猿蹲。勺抟饭紧圆为弹,抛向空中仰面吞”的生动描述。

饵块粑

(图片来源网络)

饵块粑,不管是炒、烤、煮、蒸、煎、炸都很美味!饵块粑是产于贵州兴义的糯米特色食品,自古以来农家每年就挑最好的粳米和糯米,淘洗浸泡后蒸熟,先舂捣如泥,再趁热揉成长方、椭圆、扁圆的形状,凉后即为饵块粑。兴义盛产“香稻米”,兴义饵块粑,就是用这种特殊的香稻米制成的。贵州兴义饵块粑,浓厚的醇米香味,你吃过吗?饵块粑,又叫二块粑。主要特点是它富有韧性,不裂不溶,煮不烂汤,气味清香,耐水泡贮存。在贵州,凡是吃火锅的人应该没有不知道饵块粑的,它色泽白亮,呈半透明状;口感略粘,滑腻爽口、清香微甜,软硬适中,筋道有弹性;组织紧密,细腻光滑、柔韧不易断,久煮不烂。饵块粑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切成片状、丝状,煮吃、炒吃、蒸吃、炸吃,还可以切成一厘米厚,用火烤,蘸豆豉辣椒水吃,或放上果酱吃,风味也是非常独特的。

黔东南、黔西南丨染自草木的五色糯米饭

(图片来源网络)

贵州的苗族、布依族、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传统。

五色,指的是“黑、红、黄、白、紫”。除白色外,其余颜色均由天然植物染料染成。

(图片来源网络)

黑色染料:用枫叶和其嫩茎之皮捣烂、风干、浸泡、滤净制成。黄染料:用密蒙花汁煮沸或由栀子捣碎浸泡而得。红染料和紫染料:是用红蓝草染成(不同的是,红色是用带绒毛的圆叶红蓝草,紫色则用光面的长叶红蓝草)。泡好的彩色糯米上锅蒸熟后,五彩缤纷、晶莹透亮,令人食欲大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yy/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