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酒渣鼻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8733706.html

为响应“书香中国·北京阅读节”的号召、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学习部组织举办了“书香文院阅读节”系列活动。文学院学子积极报名参加本次活动,品阅读之乐,赏经典之美。本次活动共分为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三个赛道,参与者们都按照要求认真研读了推荐书目,并用心撰写了读书报告,丰富了自己的理解。

经过学院专业老师的评分,获奖结果如下:

一等奖

白雪洁

二等奖

郭紫晔

三等奖

沈浩楠

一等奖

陈雨欣

二等奖

丹乐文蒋处宁

三等奖

左一清庄鑫仪吕施雅

一等奖

徐思敏

二等奖

宋裕超

三等奖

王雅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作品中的节选片段吧!

于漩涡中行进

——再谈文学终结论

白雪洁

“历史的车轮在现代的轨道上是没法回头的”,在这条不知道通往何方的现代性之路上,没有人能停下来。无论是坚信现代社会远未结束,还是声称后现代完成了对现代社会的颠覆与终结,我们能够确定的一点是,文学行进的步伐从来都不会终止。这种行进,带有人文主义关怀的馈赠,我们还能依靠着人之为人的思想,去对现有文化模式,政治经济体制对人之为人的处境加以表现、思考、探索,不论探索的结果如何,甚至无关探索的出发点与表现形式,这种探索的意志,本身就弥足珍贵。文学始终矗立在迷雾之中,凭借其源于现代社会而又超越于现代社会的精神特质,来自文本的愉悦和语言创造的多重想象世界,成为“看得见的道路的一条”。从这一角度上说,文学从未终结,不能终结,也不可能走向终结。

试论勒克莱齐奥的文学观

——基于《文学与我们的世界》分析

郭紫哗

最后,文学可以创造永恒的当下。文学的描写对象是当下,但并非日常生活的此时此刻,而是作者全凭自己意愿,想象、雕琢、重塑的瞬间。作家好比一个沉睡的人,世界在他的头顶上方缓缓转动。所有往昔与未来,所有想象与记忆彼此亲密地交叠交汇,而作者从中提取只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的元素,赋予它节奏韵律与风格,创作出另一种形式的当下。这样写下的文字与客观的当下相隔千里,原初的真实荡然无存,或消失殆尽,甚至面目全非,但这就是文学的优势所在,它能够创造一个永恒的当下,与真实的当下交错重叠,能比照片更好地重现城市的往昔。

《野草·复仇》的色彩表达

与矛盾组合

陈雨欣

红色是极具视觉冲击力与矛盾张力的色彩,其象征含义在“跃动”的基础上常分化为两端,一端是生命在理性思维中呈现出的积极状态,如诚恳、温情、喜悦;另一端则是生命受非理性召唤下产生的原始状态,如野蛮、躁怒、暴力。红色含义的分化,在《复仇》中通过色彩深浅的分化加以呈现。开篇写皮肤下流动着“鲜红的热血”,从鲜红色着笔,显示出明亮、浓重的特质。因描写对象为“奔流”与“散出温热”的血液,则同时包含符合红色特征的流动性与冷热程度。血液的循环流动常被视作生命发展的象征,温暖环境与母亲的子宫相关联,引发人类对回归到“沉酣”安乐状态的向往。达成这一状态的途径则有爱欲的满足,因而需要“互相蛊惑,煽动,牵引”,进而“偎倚,接吻,拥抱”,最终达到欲望满足后的生命的“大欢喜”。

温和的悲凉

———读《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有感

丹乐文

汪曾祺80年代的创作中营造出的和谐表象下潜存着巨大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平静乐观的语调中渗透出无法遏制的隐痛,呈现出一种“温和的悲凉”。这种“温和的悲凉”指的是汪曾祺在创作中不愿将现实的残忍与伤痛直接展现给读者,正如他所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他将苦心经营出的和谐外表严严实实地蒙罩在对世事无常的痛心与悲叹之上,可一片温和平淡中还是有缕缕悲哀渗出、阵阵悲凉刺痛,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在主题和情感方面,“温”是以平等的眼光对民间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的充满欣赏、关切的注视,以及对他们坚韧、乐观态度的认同,“凉”是看到了在残酷荒诞、变化无常的社会现实面前普通人生存的艰辛与无力、无助。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作者力求通过对小人物们平凡生活中真善美的挖掘、对和谐、健康的人情人性的赞颂来化解现实的残酷和寒苦。

浅析汪曾祺小说里的

人情物理和诗意笔法

蒋处宁

友情则不以利己为目的,往往起于相知,体现于相敬和相助。季甸民以叶三为知音,作画时只许他看,叶三至死不卖友人赠送的画;高大头和朱雪桥彼此支撑着度过文革艰难岁月;岁寒三友历经人生起落,悲欢聚散以靳彝甫卖掉心爱的田黄换来的一顿酒作结,悲中未尝无喜。贫富贵贱不相忘,患难之际不相离,人生得友如此亦足矣。

人情之美根植于人性之好,汪老以敦厚宽容的眼光,观照自然真实的人性。他并非不能觉察、也不有意规避人性的复杂、卑琐和灰暗,但总是带着“如得其人,哀矜而勿喜”的悲悯情怀书写。褒扬含而不露,讽刺和批判也总淡淡地一笔而过。在平实的情节中勾勒形象,将评判的权利交予读者。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

徐思敏

在这之中还有一颗璀璨的星辰,那便是南唐后主李煜。叶嘉莹先生认为李煜是和陶渊明一般的划时代人物。之所以将其与陶渊明作比,乃因为二者都具有一番不计毁誉的真性情。所别者在于渊明的“真”是阅世甚深后一种了悟的智慧式哲理式的“真”,其中包含着渊明的自省与持守;李煜的“真”则无关阅历,无关理性,全然出自性情,表现为孩童般地任纵。而历经家国破亡后的李煜,往往能作出一些超越性的感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几句话简直涵盖了全人类之哀愁的悲慨。

阅读札记∶《红楼梦》中

韵文设计的特点

宋裕超

《红楼梦》对韵文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红楼梦》改变了过去小说韵散相间且要单独使用套语来标示韵文的做法,代之以将韵文部分完全融入到散文的叙述当中,通过小说人物自己的语言将韵文说出来。如《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癞头僧人对甄士隐“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又如后文贾雨村在中秋节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复高吟一联曰∶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些例子都是作者将韵文部分巧妙地融入进了小说人物的语言当中,并借小说人物之口顺然说出。

读书之乐乐陶陶

晓意深思才渐高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阅读节罢阅读不息

愿君携手共读书

直赴学识盛宴处

撰稿人:杨雅茜

排版:马瑞泽

责编:陈雨欣

主编:范丛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tp/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