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五第十八

接上一节

对六根的所有执着,全部解开时,这时是明白人空,五阴人来自我,无常故空。必须是对意根的自我执着也完全断除,才能成为阿罗汉。对六根的自我执着全部断除时,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就是实证人空。这只是声闻道的解脱。只要断除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的现行就可以了。

菩萨道的解脱,不仅要断尽我见与我执的现行,还得要断除我见与我执的习气种子。也就是断除了见惑和思惑的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得再起一分思惑,用来留惑润生,否则就会入无余涅槃。不可能再进修佛道了。

入地的大菩萨,都是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是不取证,而说自己没有证得声闻的无余涅槃,这是因为,菩萨故意留惑润生的。

菩萨从如来藏空性深入观察,直到如来藏空性,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都具足了知时,对空性已经圆明无碍了,完全知道了,这时就如世尊所说:具足了知一切法的因由。对一切法,知其本因,缘所缘出。这才是空性圆明。才能成法解脱。这样菩萨才能证得八地菩萨的法空观的境界。

法解脱是指自己的十八界,所衍生出来的种种法中,观察自心如来在十八界中,总共有多少染污的种子。了知自心如来总共有哪些功德法?

这些法全部亲证以后,就能解脱于一切法。声闻道的解脱,只能解脱三界中的见惑和思惑。菩萨道的解脱,而是将五阴十八界的习气种子全部断尽。

初发心的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接下来就要去观察,如来藏配合六根,六尘,六识,展转出生的无量无边的种种法。这些法究竟是怎样来的,根源又是如何?这些都要穷究因由。

不断的去观察,穷究到最后,就会明白,原来这些法的本因,是如来藏和众缘配合,辗转出生的,始终不离自心如来藏以外。这些法全都是如来藏,不执为实有。

这样继续进修,先从百法的现观,千法的现观,万法的现观,这些法是从如来藏所出生的,如何出生,这些明门全部了知,不再执着为实有,这样就属于入地菩萨后的无生法忍了。

这样子的观察如来藏缘起性空,才是断除无明的最佳手段。也就是解脱诸法了,这就是入地菩萨的无生法忍。同时在诸法无我上面进修,终于能够安忍于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生,对于三界中的一切法,都无遗漏,但能全部安忍。这就是解脱诸法。

也就是俱空不生,就是指已经不再执着人空或者法空了,对空性没有任何的执着,当然就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这个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就是入地菩萨后得无生法忍。是观行所得的智慧境界,不是禅定境界。

三摩地,有时称作三昧。三昧有时指的是禅定的境界。有时是指观行以后,所产生的智慧境界。所以入地以后所证的道种智百法明门中,在意识别境心所中,有一个定心所,所讲的定,就有两重真义。

第一,是禅定的定心所。专注于一个定境,不动摇。譬如:住于欲界定中,或者住于未到地定中,初禅乃至四禅,这样的定中,觉知心的心所法就称为定。

第二,是心得决定,制心一处,绝不改变的定心所。譬如住于断除我见的智慧境界中,制心于这种境界中,坚决不动摇。这是制心一处而得的决定。也是定心所。

再譬如,大乘佛法中的一行三昧,这个一行三昧完全是般若智慧,与四禅八定的境界完全无关。这个一行三昧是说,心得决定,制心于这个智慧境界中,决定住于这一处,毫不犹豫,不再改变。所以这个智慧的境界,也叫三昧。

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是现观如来藏本来无生,永远无死。能够如实安忍如来藏的本来无生,就是大乘的无生忍。也是制心于这个智慧境界中,绝不改变。

如果进入八地菩萨的境界,获得大乘的无生法忍。

经文: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解释:阿难尊者及诸大众,已经承蒙佛陀开示的妙法,大众通过佛陀的开示,觉悟后,能了解缘起法,知见已经超越声闻法了。但是,还没有实证。只是在知见上已经圆满通达六根与如来藏本来就是一体的。对于这个道理没有任何怀疑及迷惑了。

一时之间,大众生起来了进一步实证的想法,大众便起身合掌,欠身伏地顶礼世尊双足,然后禀白向佛陀说:我阿难等人,今天身心光明清澈,非常喜欢得到这种没有障碍的智慧。

虽然我已经悟知一心六结全部忘失的真实义理,也就是六结与花巾体不一不异。同理也是指,六根与如来藏不一不异的道理。也知道六结解开后,就没有,一结与六结的问题存在了。但是,毕竟还没有到达圆通根本,也就是还没有找到如来藏。只属于知道,但无法现前观察来亲自实证。

因缘若是还不具足,是没有办法实证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tp/10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