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多动症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人心肝类疾病中,多认为本病与肝密切相关。可归于中医学肝风证、慢惊风、目连割、抽搐等范畴。本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不自主运动肌的无节律性抽动,病程较长,发病过程中有反复发作又自行缓解之势,亦可出现不自主的发声,部分患儿伴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症,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中医如何针对性对于抽动症辩证对症用药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人心肝类疾病中,多认为本病与肝密切相关。可归于中医学肝风证、慢惊风、目连割、抽搐等范畴。本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不自主运动肌的无节律性抽动,病程较长,发病过程中有反复发作又自行缓解之势,亦可出现不自主的发声,部分患儿伴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症,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基于上述认识,本病应以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其中尤其注重辨明阴阳虚实,强调从肝论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提出了阴阳辨证这一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纲领。本病病机特点为阴虚阳动,故临证时当以调和阴阳为要,以滋补肝肾之阴为主,并以平潜肝动之阳,药用熟地黄、制何首乌、山萸肉、龟甲、煅龙齿、天麻、钩藤、石决明、蒺藜等。在本病的临证治疗中,当从肝论治。其一,小儿体禀少阳,少阳者属肝,患病后易动肝风而抽搐,易耗津液而伤阴,亦实亦虚夹杂;其二,本病病位主要责之于肝,小儿肝常有余,易出现多种如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证,故临证中常以疏肝平肝、养肝柔肝等法调之,既缓其肝阴之不足,又解其肝阳之偏亢,药用柴胡、天麻、钩藤、羚羊角、白芍、当归等品。

本病病程中常由外因诱发或加重,出现虚实错杂之证。故临证中,除育阴潜阳以治其本外,还需根据其不同外因特点随证加减治之。如因外邪袭表而起,则予蝉蜕、三叶青、辛夷、桔梗、浙贝母等宣肺疏风之品,使邪从表而解。如为情志所伤,则需添以疏肝理气安神之品,如佛手、川芎、木香、远志、酸枣仁等。

本病患儿先天禀赋多有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服药时间又长,易伤及脾胃。故在本病治疗过程中,临证亦可时常加减健脾消导助运之品,如太子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厚朴、黄芩、山楂、鸡内金等运脾消食之品,和中而治之。本病病程较长,长期抽动使患儿的生活、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更有部分家长及学校老师因不了解疾病特点而严厉教导,致病情加·重。故在服药的基础上,多与患儿及家长沟通交流,做好末病先防,已病防变,为患儿的疾病恢复及正常的生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外,在走窜搜剔之虫类及质重沉降之矿物类药物的使用上,如全蝎、煅龙齿等品,应注意掌握小儿的合理用药剂量及使用时间,勿使用太过以免有不良毒副作用,抑制小儿生长发育的春生之气。中医根据其疾病特点认为其属于“肝风证”、“慢惊风”、“抽搐”、“瘛痰”、“筋惕肉瞩”等范畴。现将李艳波主任治疗儿童抽动症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从肺论治气机紊乱与“肺”密切相关,因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故易为外邪所侵,易传变他脏而引起他脏的病变。肺金有病,不能正常发挥抑制肝木的作用,则肝木有余,有余之肝木又可乘脾致脾虚;再如肺金有病,金水不能相生则肾水不足,则不能正常克制心火,使心火旺。本证常见症状以眨眼、吸鼻子、耸鼻子、撅嘴巴等头面部运动抽动为主,或伴有清嗓子、干咳等发声性抽动,鼻塞不通,流涕喷嚏,自觉咽痒,咽红,眼睛发痒或常揉眼睛。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因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或食用海鲜发物之品而加重或反复,常有过敏性鼻炎、哮喘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如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肥甘致脾胃损伤,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而若所欲不遂,情绪抑郁而致五志过极,肝郁化火,火极生风,风阳鼓动,则肝风挟痰循经而上,出现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等头面肌肉的抽动;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喉间痰声;肝主筋,风挟痰内窜筋络、肌肉,则可见四肢抽动、鼓肚子等症状。风善行而数变,故抽搐部位多变,症状多端。痰气易聚易散,所以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病情易于反复。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怯的情志症状。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方选归脾汤合四逆散加减。

镇静安神汤系李艳波主任从肺论治儿童抽动症的经验方,组成: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桑叶,菊花,蝉衣,僵蚕,钩藤,葛根,白芍,甘草。方中辛夷、苍耳子宣窍通闭以治鼻子抽动;菊花、桑叶清热明目以治眼睛抽动;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以治咽喉抽动;蝉衣、僵蚕祛风化痰定惊,同时具有抗过敏作用;钩藤、葛根、白芍、甘草养血柔肝止痉,主要针对点头、摇头、伸颈、扭脖子等颈部抽动,也可加用伸筋草、木瓜等舒筋活络。全方共奏宣肺解表,平肝熄风之功。

4.从滋肾柔肝论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清灵,形气未充,具有“肝常有余,肾常虚,肝阳易亢”的生理特点,肾虚则肝木无制,阴虚则筋脉失养,易发生抽动。小儿肾之精气不足,肾阴化生乏源,。肾为先天之本,各脏之阴均有赖于肾阴的滋润;正常情况下,肝肾之阴阳相互制约,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小儿“肝阳亢盛”一方面指肝主疏泄,具有升发全身气机之功能,同时又指病理时,肾阴常虚,无以制约肝阳,肝肾之阴阳失衡,而致阴虚阳亢,内风窜动,可见抽动,如《素问·至真要大论》

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阴而用阳,为罢极之本;fl,JL“肝常有余肾常虚”;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则肝之阴血不足,阴虚阳浮风动。阴主静,阳主动,阴虚阳亢,故阴静能制约阳动,虚风内动,故见肌肉抽动,《素问·阴阳象大论》说:“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若阴阳失和,则病变丛生。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位在肝,与肝肾之阴阳失调系最为密切。此类患儿常有先天禀赋不足之表现,如母孕期异常,出生时异常包括窒息、病理性黄疸、生长发育较同龄儿缓慢。临床表现除了多变的抽动症状之外,多伴有形体消瘦,面色潮红,盗汗,舌红,少苔或剥苔,脉数或细数。方选六味地

黄丸加减。主要组成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前三味药滋补肾阴,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后三者“三泄”重在清泄肝经肾经之虚火;常加用龟板、鳖甲血肉有情之品,滋补肾阴;加石菖蒲、远志以开窍醒神,再根据伴发症状相应加减。全方共奏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之效。从症状上识辨选药,口眼抽动合用牵正散(全蝎、白附子、僵蚕);眼睛抽动明显如眨眼、斜眼、眼上翻者选用青箱子、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桑叶、菊花等疏风清肝明目;鼻子抽动者选用辛夷、苍耳子、白芷、徐长卿、荆芥等以宣通鼻窍;耸肩、摇头、点头、伸颈等颈部抽动为主者选用鸡血藤、络石藤、蔓荆子、葛根、伸筋草、天麻、钩藤等舒筋活络息风止痉;咽喉抽动者选用牛蒡子、蝉衣、藏青果、玄参、板蓝根、山豆根等以清热利咽;脾气急躁者选用柴胡、黄芩、郁金、青皮、枳壳、香橼皮、玫瑰花、绿萼梅、化橘红以疏肝解郁,重者加用金礞石、夏枯草、决明子、山栀以清泄肝火;

抽动症状较重者加用全蝎、蜈蚣以搜风祛邪:病程迁延日久者加用桃仁、红花、丹参、当归、川芎、生地、熟地以养血活血,以奏“血行风自灭”之效;早期伴发过敏症状或有过敏性疾病病史选用僵蚕、蝉蜕以疏风解表,亦有抗过敏之功效;伴发注意力不集中,夜寐不安者选用酸枣仁、合欢皮、益智仁、柏子仁、远志、茯神、浮小麦等养心安神;后期常选用生龙骨、制龟板、制鳖甲以益肾填精固摄。总之,抽动症病因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风邪、疾病影响、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位主要在肝,与肺、脾、肾、心密切相关。病性有虚有实,病理因素主要责之于“风”、“痰”、“火”、“虚”。故其治疗注重治本与治标相结合,平肝熄风为基本治法,佐以健脾、滋肾、化痰、养心安神之法。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证候,分清正虚与邪实的关系,分证论治。

北京仁爱堂中医门诊部每周六(固定)、每周日(随机)出诊。   预约或咨询请拨打仁爱堂统一(工作时间早八点至晚九点)挂号   GPS导航:北京仁爱堂国医馆。 欢迎添加客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jg/8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