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的记忆里,五色糯米饭,旺盛的火苗,锅炉里氤氲的水汽,厅堂里奔跑的孩子,这是独属于节日的祥和景象。节日里,每个人各司其职是家里最常见的景象。我最享受的,是节日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温馨气氛。也非常怀念小时候的三月三,纯粹,简单又快乐。

三月三的前一天。

父亲总会早早从集市上带回上好的五花肉,然后带上工具,挖一坑野山药。野山药是极难碰到的。有时候在野外干活,偶然发现一株山药,一定要插一根树枝做记号,等到成熟时才容易找到。野山药一般生长于陡坡上,根茎在浅层泥土,越往下山药越嫩,通常延伸往下一到两米。所以要挖到嫩山药是非常费力的。

这时母亲会领着我和姐姐去摘枫叶。农历三月,正是枫叶葱郁的时候。枫叶的形状,让我想起课文里说的:“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枫叶的形状和小鸭的爪子一模一样,还带有特殊的香气。摘好枫叶带回家,洗净,放在石臼里,父亲用大木锤捣碎。然后放在热水里煮开,过滤,就能得到黑颜色的水。还要把二月份摘的密蒙花拿出来,煮开,得到黄颜色的水。农历三月三,也是阳历二月份,天气回暖时,密蒙花在路边开的正盛。此时也是犁田的季节,回家时顺路摘上两把密蒙花,一把过三月三,一把留着过清明。再取红蓝草得到紫色的水。最后把糯米倒进过滤好的三种颜色的水里,放置一夜。同样提前把无色的糯米泡一夜。

处理好糯米后,就开始做蒸粉了。

母亲取出一小碗糯米,混合山姜、盐一起炒香,放到石磨里磨。记忆里,这项工作总是在晚上进行,昏黄老旧的灯光,母亲一边推着石磨,一边唠家常,石磨的“刷刷”声,细细碎碎的说话声,柴火“噼里啪啦”声,有时下雨,还有雨滴打在瓦片上的“嘀嗒嘀嗒”声……时光在这一刻温柔了起来,像石磨里缓缓流出的蒸粉,悠长不断。

第二天,也是节日。枫叶、密蒙花和红蓝草泡过的糯米带上了颜色和独特的香气。再拿出品红染料,用筷子轻蘸一点搅拌,白色的糯米立马换了一层鲜艳的红色外衣。再留出一份白色(本色)糯米,一共有黑、黄、红、紫、白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把这五种糯米分格铺在蒸笼里上锅蒸。

往往我会被吩咐我往灶里递柴。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一种美味正在酝酿……母亲接着把五花肉和山药洗净,均匀裹上蒸粉。等到糯米饭准备出锅时,把粉蒸肉和山药铺在米饭上,大火再蒸十分钟。

往往我会被吩咐我往灶里递柴。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一种美味正在酝酿……母亲接着把五花肉和山药洗净,均匀裹上蒸粉。等到糯米饭准备出锅时,把粉蒸肉和山药铺在米饭上,大火再蒸十分钟。

糯米饭出锅时,一群孩子围在母亲身边,眼巴巴的望着。上供以后,母亲会用五色糯米包裹上粉蒸肉团成团递到每个孩子手里。弯弯的笑眼,咧开的嘴角,热气腾腾的糯米团,很是满足。

蒸过糯米的水再煮几个鸡蛋,裹上品红的颜色,一个个鲜艳夺目,在孩子们的手里跑来跑去。大概我们小时候偏偏喜欢这简单粗暴的颜色吧。有时父亲还会给我们织网袋。红色的毛线在父亲的手里仿佛有魔力一般,指间百转千回,分别结成三个小网袋。用它装上鸡蛋,挂在脖子上,真是爱不释手。有时候我们还会顶鸡蛋,看谁的鸡蛋更加坚硬。顶碎了只能吃掉,网袋也就空了。小时候的快乐如此简单。

三月三,于我而言,不仅是一个节日,一个仪式,更是为了提醒我们,在生活忙碌平庸之外,还有家人的爱在身边。

我真是无比怀念这独特又温馨的节日。

排版:李良敏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韦江瑜

审核:陆美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jg/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