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方No5中药治疗鼻窦炎
中药治疗鼻窦炎,竟然这么简单 鼻渊,又名脑漏,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中之鼻窦炎即属此范畴。本病多由外感引起。如,明代虞抟说:“其或触冒风寒,始则伤于皮毛,而成鼻塞不通之候,或为浊涕,或为清涕,久而不已名曰鼻渊。此为外感束内热之证也”。(《医学正传》)究其病理,则或因“火郁上焦,肺气不通,抑郁成涕,内经所谓,肺热则出涕是也”。张锡三《医学六要》又有“胆移热于脑”之说,但肺气虚寒或肾阴不足亦可形成本病。 本病轻者,证见鼻中流清涕点点滴滴,常湿无干,或鼻塞声重,或伴有头昏、胀痛等证,如日不愈转重者,鼻流黄臭涕,常以口代鼻呼吸,甚则嗅觉不灵,不闻香臭,头昏、头痛,鼻茎部发胀或眼珠胀痛等证。但鼻渊之证候在临床上往往容易与鼻痔,鼻痈混淆。因此,必须认真地加以区别。 鼻渊证则有浊涕不止,鼻塞不通,嗅觉丧失及头痛,头昏,脉象浮弦或弦涩,病史较长。鼻痔则有明显之息肉赘生,患者则多发现鼻塞,鼻涕少,一般无头痛,脉象大都无变化。鼻痈有窒塞不通,时流浊涕,间有轻度头痛之证状,但无漫长的病史。以上仅就常见证状略加鉴别,如能配合现代医学诊断方法,则诊断当更明确。 本病在临证上可分为寒、热、虚、实四型。如清涕常流不痛者属寒证;若流黄臭浊涕,前额作痛者,属热证;若是肺虚、肾虚不足所引起的则多为虚证。 本病的治法:宋代严用和本《内经》之旨提出,“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塞者通之,壅者散之”的原则。在治疗用药方面,历代医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方有用苍耳散,防风通圣散等治疗本病,也有相当疗效。 我们根据本病多由风火上郁清窍,“胆移热于脑”,“风热入脑,则瞑头痛”的理论,认为肝与胆相表里,本病与肝经有关,故用治眼病方药谷精草合剂为主,先后治疗例患者(均经西医诊断为慢性副鼻窦炎),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一些顽固性的患者疗效也满意。治疗时间最长两个半月,最短十五天。今将方剂、适应证及典型病案列后,供同志们参考: 处方:谷精草六钱,蔓荆子五钱,白芷一钱半,防风一钱,草决明三钱,甘菊花三钱,青葙子三钱,密蒙花三钱,夜明砂三钱,金蝉花(如缺金蝉花可用蝉蜕代替)二钱,钩藤二钱,木贼二钱,辛夷一钱。 适应证:头痛,头昏,鼻塞不通,嗅觉消失,鼻涕多,睡时常开口呼吸者,以此方治之。如鼻红肿痛,鼻涕过多,由水样变成脓样,鼻塞严重,嗅觉完全消失,额部常感酸痛者,可按原方去密蒙花、防风、辛夷,加霜桑叶、白芍各三钱。 方义:本方名为谷精草合剂,大都是平肝、清热之品,其主要作用是清肝经之热,祛风安脑,利窍通郁。本方能治鼻渊是因为肝与胆相表里,治肝即是治胆,并以古人所谓胆移热于脑,为鼻渊之说为依据的。方中以谷精草、蔓荆子除肝经之风;防风、白芷、桑叶、菊花清肝肺之热,并治头痛眩晕;青葙子、密蒙花、夜明砂、草决明、木贼清肝火,兼清血分之热;钩藤镇静心神、平熄肝风;白芍补血敛肝,诸药互相配合,以收清热,祛风和血镇静之效。 外用方剂:辛夷三钱,北细辛五分,石胡荽一钱,茄子花二钱半,冰片四分,麝香五厘,将上药共为细末,吹入鼻中,一日二、三次,鼻塞不通者用,通畅后立即停用。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gx/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学中草药的应用
- 下一篇文章: 19天学习专业知识二第2天含中西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