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39520.html

第七章脏腑辨证论治

第二节肝与胆证治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全身血液的储藏和调节,司肌肉关节的伸屈。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肝气郁滞,郁而化火引起的肝热(肝火)。肝经热盛伤阴,可导致肝阴不足,若阴虚阳亢,化火生风,则导致肝风内动。肝与脾、肾,有极密切的关系,故可见肝脾不和、肝肾亏虚等证。肝外应于目,眼受血能视,故目疾如外障、内障,常通过肝而内治。

1、肝经实热(肝热、肝火)

常见于肝经风热,肝热传眼或急性结膜炎、角膜炎、外障眼以及某些感染性病的病程中。

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生眵发痒,睛生翳障,视物不清;大便干燥,尿液赤黄;口色鲜红,苔黄、脉象弦数。

多因天热过劳,风热之邪乘虚侵袭,热邪内传于肝,引起肝气郁滞,郁而化火,以致肝热上冲传眼,骤发为外障眼,出现两目红肿,羞明流泪,眵盛难睁,睛生翳障等。同时因属热证,致使大便干燥,尿液短赤,口色鲜红,脉象弦数。

清肝泻火,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清肝热,如龙胆草、黄连、黄芩、栀子、夏枯草等。祛风,如荆芥、防风、刺蒺藜等。明目退翳,如菊花、石决明、草决明、青葙子、木贼、夜明砂、密蒙花、蝉蜕等。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生地、当归、木通、泽泻、车前子、甘草)加减。若风热减退,则以明目退翳药为主,酌加密蒙花、木贼、谷精草、青葙子或蝉蜕等。

2、肝热生风(热极生风)

见于高热及感染性疾病的病程中。主要出现因过热及感染性因素所致的中枢神经症候。

高热、痉挛、抽搐、意识障碍、目不视物,甚至神志昏迷、口色红、脉弦数。

肝火过旺,热极生风,风性易动,又以津液耗伤,筋脉失养,故见高热、痉挛、抽搐。肝火上冲于目,目受其害,则见目不视物。热邪扰心,心神受害,扰乱神明,故见意识障碍,甚至神志昏迷。口色红,脉弦数,为肝经热极的反应。

清热熄风,安神开窍。

白虎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如高热加银花、连翘;意识障碍、神志不清加菖蒲、郁金、天竺黄;口干渴饮加花粉、玄参、麦冬;痉挛抽搐加石决明、钩藤、蝉蜕;便燥加朴硝、大黄。

3、血虚生风

见于脾虚湿邪的病程中。

肢体麻木,项直肉颤,口唇歪斜;两目干涩,视力减弱;口色青白,脉象沉细无力。

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筋失濡养,虚风内生,则出现肢体麻木,项直肉颤,口唇歪斜。又因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养,故而两目干涩,视物不清。口色淡,脉沉细,为虚的表现。

养血熄风。

天麻散(天麻、蝉蜕、当归,川芎、何首乌、党参,茯苓、荆芥、薄荷、防风、甘草)加减。

4、肝阴不足(肝虚)

见于夜盲、瞳神缩小症(月发眼或周期性眼炎、虹膜睫状体炎)。

①眼干、夜盲,视力减退或睛生翳膜,口色红少津,脉象弦细。

②病初眼胞肿胀难睁,羞明流泪,二、三日后角膜出现浑浊或翳障,瞳神缩小,对光反应迟钝,有的约经7-10天后恢复,但后来过几个月复发,并反复发作,病情逐渐加重,终致瞳神缩小,翳膜凝于瞳面,视力大减以致失明。

由于久病以致肾水不足,肝失濡养,肝血亏少,眼目不得血养,故视力减退,发为夜盲。脉象弦细为阴虚阳亢之象。

至于瞳神缩小,初起由于肝经风热,热毒积于肝经,不能疏泄,上攻外传于目,以致目赤流泪,眼胞肿胀,羞明难睁。反复发作,久则阴津不足,耗伤肝肾,肝赖肾水的滋养,肝阴不足,常则由于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肝,肝血亏乏,则视力减退,角膜干燥,出现翳膜,瞳神缩小,视力减退。

补益肝肾,滋养肝血,祛翳明目。瞳神综小患者初宜泻肝火、清血热,佐以祛风,同时结合散瞳剂滴眼。

补益肝肾,如熟地、山茱萸、菟丝子、肉苁蓉、枸杞子等。滋养肝血,如当归、白芍、密蒙花等。明目祛翳,如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木贼、蝉蜕等。

夜盲,可酌用夜明砂、当归、生地、玄参、木贼、蝉蜕、羊肝等配方治之。瞳神综小症,急性发作时,可酌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慢性期可试用明目地黄丸(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当归、麦冬、枸杞、菊花、蔓荆子、夜明砂)加减。

5、肝胆湿热

常见于阳黄或急性黄疸症的病程中。

精神倦怠、食欲不振,口温增高,口渴喜饮或渴而不饮;眼目(巩膜)、口唇黄染,色泽鲜明;大便干燥,小便黄赤;口色红黄,舌苔黄,脉弦数。

湿热内传,脾胃运化失常,致使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于肝胆,以致胆液外泄,浸注眼目、口唇发生黄染;湿热犯胃,故精神、食欲不振;热盛者灼伤津液,表现渴而喜饮,大便干燥,脉象弦数;湿重于热者,则渴而不饮;湿热上蒸,故口温高而有粘涎,舌苔黄。

清热利湿

清热,如龙胆草、栀子、黄连、柴胡、黄芩、黄柏等;利湿,如茵陈、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大便燥结者,可用大黄、芒硝。食欲不振者可用仓术、藿香。

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加味。如加龙胆草、柴胡、黄芩泻肝经实火;加茯苓、车前子、滑石、泽泻以渗湿利水;加枳壳、郁金、白芍、青皮以疏肝;加大黄以通便。

6、肝脾痛泻(肝脾不和)

腹痛泄泻、不食、口色发青、脉象弦迟。

此为肝实脾虚而引起的痛泻之证。由于肝旺使脾受克制,致脾失运水湿功能而生泄泻;或由于脾气先虚,肝气乘之,而发痛泻。总之,痛是由于肝实,泻是由于脾虚。

平肝健脾理气。

药用白芍、白术、防风、陈皮、川朴、香附、枳实等。

可酌用痛泻要方(白术、白芍、川防风、陈皮)加味。如腹胀加木香、川朴:便溏加芡实;腹痛加香附、枳实、延胡索等。

7、肝肾亏虚

见于痿症、慢性中毒及病久体虚出现下述证候者。

精神倦怠,四肢俱凉,形寒肉颤、日渐消瘦、腰背痠软、全身无力,行走艰难,口色淡白或青白,舌干无苔,脉象迟细微弱。

此多为在久病过程中引起的肝肾亏虚。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精血充盛则筋骨坚强,活动正常。且肝赖肾的涵养,才能维持其功能活动,今肾阴不足,就不能养肝,以致肝阴不足,筋骨经脉,失去濡养,而发生四肢痿软,行走艰难。又腰为肾之府,因肾虚而使腰脊失养,故见腰背痠软。肾阴久亏,必损其阳,形成阴阳两虚,故见形寒肉颤。口色淡,脉迟细无力。

以补益肝肾为主。

如以熟地、当归、川芎、白芍等养血和肝。补骨脂、肉苁蓉、锁阳等补肾壮阳。菟丝子、杜仲、续断等滋肝肾,壮筋骨。木瓜舒筋活络。黄芪、陈皮等益气理气。

虎潜丸(知母、黄柏、龟板、虎骨、熟地、白芍、牛藤、当归、锁阳、陈皮)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gx/6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