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针药并用治疗面瘫医案二则
01 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属面瘫风邪袭络大证者,治当疏风通络。 张某,男,25岁。年2月20日初诊。口患者左侧面瘫3天。 初诊: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面瘫,左侧颞额部作痮不舒,闭目不行,漏口水。察其左侧额纹消失,左侧闭目露白睛2.5mm,左鼻唇沟消失,鼓腮不行。舌淡,苔薄白,诊其脉弦滑。 诊其为:风邪袭络之面风(周围性面神经炎),此风邪袭于面络,致面部经络气血失和。 治法:疏风通络,佐以清热解毒,方拟羚角牵正汤。 处方: 羚羊角粉(吞服)0.6g,石决明(先煎)30g,天麻25g,钩藤(后下)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金银花9g,连翘9g,杭甘菊9g,苍耳子9g,蔓荆子9g,荆芥9g,防风9g,炙僵蚕9g,全蝎6g,川芎9克。水煎服,每日1剂。 针灸处方: 风池、翳风、攒竹、阳白、鱼腰、四白、颧髎、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合谷均左侧,温针,穴2壮,合谷不灸,平补平泻,隔日1次针灸。 外用大青叶热敷方: 大青叶30,板蓝根30g,防风30g,金银花15g,紫花地丁30g,芙蓉叶30g,冰片5克。 操作方法: 取1贴药,用纱布包,加水毫升,文火煎药20分钟,取毛巾浸药汁,热敷左侧面部10分钟,每日2次。 复诊:经针灸中药治疗3周后,左眉及额肌已能活动,眼裂已无,大便每2天一次。舌淡,苔薄白腻,脉弦滑,此面瘫已渐恢复正常,此是面部经络气血渐和,其薄白苔为胃肠尚有湿热。方拟按原,针药同前,经过1月治疗后,面瘫治愈,3月后随访无复发。 按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瘫”,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中医属“中络”、“口眼歪斜”、“口僻”等病证。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正邪相搏,邪气横窜颜面经络,气机不畅,经络阻滞,以致口眼歪斜。 方药以疏风通络,佐以清热解毒。常用荆芥、防风、板蓝根、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杭甘菊疏表解毒;用苍耳子、蔓荆子升散除风,引药上行;以川芎、炙僵蚕、全蝎活血通络;天麻、钩藤、石决明、羚羊角粉清热消炎,并有牵正作用。《千金备要》曰:“羚羊角能碎金刚石与貘骨,僻邪而解诸毒。”大青叶、板蓝根、防风、银花、紫地丁、芙蓉叶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冰片以其辛香走窜之性引药渗入肌肤。 针刺治疗以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的施治方法。根据辨证归经,按经取穴。面为阳明之乡,凡患者露晴流泪,口眼歪斜,鼻唇沟消失,鼓腮不行者以取面部阳明经穴,温针能疏经活络,改善局部血循环,从而达到驱除外邪,治疗疾病的作用。 02 西医诊断多发性颅神经损害和左眼外展神经麻痹,属肝肾阴虚之口眼?斜者,治当滋阴补肾,清热明目。 赵某,女,24岁,年12月29日初诊。左眼视力模糊,伴不能外展3月余。 初诊:今年9月中旬左右患左太阳穴疼痛,扩展为牙齿咬物,医院诊治近20天,在半个月时左面瘫,现在基本上正常,就是左眼视力模糊,左眼不外展,双眼流泪,舌尖向左上腭舔时,左面部觉痒感觉。医院诊断:多发性颅神经损害。察其左眼外展活动受限,左眼球稍外突。舌淡,苔白,诊其脉弦数。 诊其为:肝肾阴虚之口眼?斜(多发性颅神经损害,左眼外展神经麻痹),此为肝肾阴虚,致肝风内动,虚火上炎,七窍受蒙。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息风,清热明目。方拟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合牵正散加减。 处方: 石决明(先煎)30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杭白菊9g,枸杞子15g,密蒙花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5g,砂蔻仁(后下)各3g,制黄精15g,白僵蚕9g,地龙15g,制首乌15g,大青叶15g,青箱子15g,板蓝根15g,金银花9g,连翘9g,山萸肉9g,葫芦壳9g,茯苓皮9g,泽泻9g.水煎服,每日1剂。 密蒙花外敷方: 密蒙花30g,野菊花30g,桑叶30g,青葙子30g,冰片10g。1帖,用ml水,煎15分钟后,用毛巾蘸药水湿敷面部及眼部10分钟,每日3次。 针灸处方: 四白、太阳、阳白、颧髎、迎香、攒竹均取左侧,合谷双侧。除合谷穴外,其余面部穴位每穴温针灸2次,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左右起针,每周3次。 复诊:7剂后,左眼外展与突眼程度已有改善,腹中作胀,大便正常。舌淡,苔薄,脉缓。继续按照原方治疗,年1月12日再诊左眼外展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正视视力已复,但向左视还有模糊,两颊车处觉隐痛。舌淡,苔薄,脉缓软。续治2月后,左眼外展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正视视力已复。 随访症状消失,没有复发。 按 多发性颅神经损害和左眼外展神经麻痹其主要病因在脑,然而所产生的症状有头痛、头晕及口眼?斜。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头痛”、“口眼?斜”。其病因不外乎风邪外袭、肝风内动、肝气郁结、气血双亏和风痰阻络。 风邪外袭是由于风邪客于面部阳明络脉,使气血运行异常,络脉失荣,因而出现症状;肝风内动,是因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阳化风上窜于面部损伤阳明络脉,牵动面颊而致;肝气怫郁,阳明络脉不和,产生口眼?斜;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气虚不能上奉于面,阴血亦难灌注阳明,面部肌肉失去气血的养而致;痰饮、风痰流窜经络,上扰面部,阳明络脉壅滞不利,致口眼?斜。 然口眼喝斜之症前人多归属于中风门下,而中风又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在临床上一定要将二者区分开来。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风中经络所致的“口眼?斜”根据此病例的临床表现,理应归属于“口眼?斜”。 患者在发病初期有左太阳穴处疼痛,既而出现左侧面瘫,然后产生一系列症状。依据脉象,弦数脉,在此认为肝风内动所引起。肝脏阴不配阳,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肝肾阴亏,阴不制阳,化火化风。肝开窍于目,肝气通于目,然肝气不能上输于目,内风扰动筋脉则损及眼带及阳明络脉,导致以左面部感觉异常,左眼视力模糊,不能外展,流泪为主。 在治疗上应当滋阴补肾,平肝息风为主,佐以养肝明目、清热利窍。在针灸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此方以杞菊地黄丸、天麻钩藤饮和牵正散加减为主方,以滋阴补肾,养肝明目,平肝息风,祛风通络,清热安神。石决明、天麻、钩藤、杭白菊平肝息风,清热明目;枸杞子、生熟地、黄精、萸肉、首乌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白僵蚕、地龙祛风通络;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祛风凉血;青箱子、密蒙花清热、养肝、明目;葫芦壳、茯苓皮、泽泻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枳壳、全瓜蒌、陈皮以理气;焦谷麦芽、焦鸡金以消食和胃。 秦亮甫主张应用清热解毒药和利水消肿药起到消炎的作用。在用内服药的同时结合外敷药和针灸治疗,从而提高疗效。外敷药以清热祛风,养肝明目为主。针灸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局部取穴配远道取穴,四白、阳白攒竹祛风明目;太阳、颧髎、迎香、颊车、风池祛风通络;合谷是主治头面部的常用穴。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五官科分册》。由明医公开课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投稿请添加大头18 明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menghuaa.com/mmhgx/2245.html
- 上一篇文章: 降低近视眼不再是梦滚珠眼液量子防
- 下一篇文章: 国医大师张磊临证用药四旨